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游戏资讯 > 这些沙尘究竟从哪里来?北方省份一个都没放过

这些沙尘究竟从哪里来?北方省份一个都没放过

2022-09-22 07:00:55 来源:网络整理 浏览:63

“每年至少有一次,人们应该为来自蒙古沙漠的大风做好准备,当时天黑,太阳看起来很黄。灰尘就像厚厚的云,钻进人们的耳朵里和鼻孔是一口沙砾。”

这是林语堂在北平对20世纪上半叶的回忆。在过去的100年里,世界格局发生了数次变化。现代化的力量让生活天翻地覆,沙尘暴的无奈也类似。

没错,这就是青春的味道▼

2021 年 3 月 15 日,西起喀什至东哈尔滨的广大地区被沙子吞没。

皇城瞬间摄影大赛如期而至,勾起了北京很多孩子的小学回忆,也让北漂的南方小伙伴们体验到了北方城市的独特风光。

这样的天气最适合拯救世界(图:网络)▼

为什么在万物生长的美丽春天会爆发沙尘暴?这些灰尘是从哪里来的?许诺的春风怎么会变成这样?

这次从东到西横扫沙漠,北方省份无一幸免(参考:**气象台-国家沙尘天气预报)▼

沙子是从哪里来的

沙尘暴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新鲜事物。 《汉书》记载:“夏四月,黄雾四塞。博问官医,无忌。”

在唐代的边塞诗中,风沙成为描述边塞地区恶劣环境的重要形象。兴高采烈时,犹如“沙漠尘土飞扬,日头昏暗,红旗半滚出城门。前军夜战洮河北,吐谷浑被活捉”。我向来是文静客人,个个都老得沙沙土。”苍白无奈的点到了最后。

古代边防要塞很困难。北边是蒙古高原大戈壁,西边是西域大漠。

“异常”的天气现象总能引发观众心中不易表达的各种情绪。古人的不朽诗篇,与如今飞速发展的朋友圈何其相似。可见,自古以来,沙尘暴在中国边疆地区并不少见,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对它情有独钟。

几千年来没有改变的一件事是,沙尘暴只对北方人有利,因为它们需要三个要素才能形成——沙源、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和强风。

风在吹,下图认不出来了(图片:NASA-May 11, 2011)▼

一旦三者同时出现,强风会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。沙尘经过的地方,空气会变得肮脏,水平能见度会大大降低。不稳定的大气环流使得沙尘被强风吹得更远。否则沙尘会被更快的削弱和阻挡,小半个华夏不可能倒下。

我以为这是一张内陆卫星图,没想到是海岸地图。不幸的是,我只能找到这么多列文虎克。你能找到更多的城市吗? (照片:NASA-2010 年 3 月 20 日)▼

日常用语中的“沙尘暴”其实是指尘土飞扬的天气。

沙尘天气按能见度、空气混浊度和风力强度的标准分为五个等级,即浮尘、吹沙、沙尘暴、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。而这种尘土飞扬的天气是十年一遇的强沙尘暴。

由于各种因素,沙尘天气通常会突然发生,只持续很短的时间,然后就结束了。时间虽短,但危害极大,是一种灾难性的天气现象。

动物也不能免疫(图片: Worm )▼

北京这次沙尘暴的源头来自蒙古南部,是一片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沙漠的一部分(另一部分在中国境内),横跨东戈壁和中戈壁两省. ,南戈壁省,戈壁阿尔泰省。

正如古汉语中的河是指长江,河是指黄河一样,这片沙漠的名字也很直接。它被称为戈壁沙漠,是分隔漠北蒙古和莫南蒙古的“沙漠”。

这是一片相当广阔的沙漠地带,风很大,风沙的辐射范围会更大(下图:注意空气)▼

蒙古国目前的国家能力不足以应对非法采煤和过度放牧的问题,以至于首都乌兰巴托不再是漠北想象中的宁静天堂,而是深受虚假城市化和空气污染影响的地区。苦涩膨胀的城市。如此广袤干旱的沙海,也谈不上有效的综合治理。戈壁沙漠自然成为沙尘暴取之不竭的沙源。

乌兰巴托所在的蒙古北部已经是一个比较潮湿的地区。再往北是更潮湿的森林区。在南方,逐渐从草原过渡到广阔的沙漠(乌兰巴托周边,图:)▼

p>

其实,受此轮沙尘天气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不是北京,而是蒙古,已经造成数人死亡,数十人失踪。

在中国,它在黄河的鸡子湾附近,即宁夏和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和呼包鄂地区。它不仅受蒙古沙源的影响,还被中国八大沙漠中的四个包围,包括巴丹吉林沙漠、腾格里沙漠、毛乌素沙地。只是受人口规模和经济政治地位的限制,往往不被域外人注意。

也就是说,这片区域可以说是中国防治荒漠化的前沿阵地,非常重要(底图 © 2008- srl)▼

风沙是怎么来的

秋冬,大陆降温快,海洋降温慢,大陆温度会低于海洋,靠近地面的空气也是如此。而欧亚大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,海陆热特性差异尤为明显。

在亚洲内陆高纬度地区的蒙古北部,空气特别寒冷和稠密,自然会向周边温度较高、密度较低的地区扩散。结果,出现了一个影响范围数千公里的顺时针旋转气团,这就是蒙古-西伯利亚冷高压。

横扫沙漠水晶_横扫沙漠_横扫沙漠任务怎么做

你最显眼(图:@)▼

高压形成并向东南移动,带来大风和降温,使东亚在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方更冷。在高压携带的冷气团向南“推”暖气团的过程中,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,因此秋季多沙尘暴。

冬季,中国北方已被冷气团控制,南方距离沙源太远,所以虽然冬天吹着寒冷的北风,但沙尘天气却很少见.

虽然没有沙尘,但南方的极地涡旋还是很恐怖的。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灾害越来越明显(今年年初的超级寒潮)▼

原高压南移后,由于陆海热特性差异没有逆转,西伯利亚仍会一次又一次地产生新的高压,带来一轮又一轮的寒潮。

春天来临时,太阳直射点会向北移动到北半球,北半球会接收到越来越多的太阳能,从而带来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。此时,冷气团和暖气团相继消失,南方的暖气团又向北移动,又遇到南下的冷气团,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。

1月初(上)和3月初(下)的冷空气向北退去,但从中国北方到蒙古的沙漠地区也成为了对抗的前线▼

所以从2月中下旬开始,我国北方开始出现沙尘天气,3月之后进入高发期,4月通常是沙尘天气的高峰期。 5月,受暖气团控制的地区越来越多,而且越来越偏北,而冷气团变得很弱,沙尘天气的频率开始减少。

一月初(上)和八月初(下)▼

专门针对这种尘土飞扬的天气。新一轮南下冷空气很强,在蒙古刮起每秒20米的大风,在穿越戈壁沙漠时卷起大大小小的尘埃。从直径5-0.05mm的沙子到直径小于0.05mm的灰尘。受重力和地表建筑物和植被的影响,直径较大的沙子迅速下落,沙尘继续随风向南侵入。

3月14日左右,冷气团抵达中国,逐渐将南方暖气团和“加热”的冷气团挤压到沿江一代,来自蒙古的沙尘被吹到北京。黄河鸡子湾周边因为附近有沙源,所以沙尘暴很强,北京等华北城市能见度在500米到1公里之间,也达到沙尘暴级别。

大面积重污染来得如此之快,沿沙漠带席卷中国北方(图:彩云天气)▼

防沙有用很多年吗?

其实北京过去的沙尘暴更厉害。

受不合理发展的影响,到1966年,北京的沙尘暴天气已经创造了20天的记录。当时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是河北承德的塞罕坝,距离北京只有0公里。所以,当时北京的沙尘暴,是真正的沙尘暴,可以在嘴里咀嚼。

今天的承德塞罕坝,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(图:-地虫创意)▼

在 1970 年代,沙尘暴仍然频繁。为改变这一环境问题,1979年正式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。该工程西起新疆乌兹别里山口,东至黑龙江宾县。分三个阶段和八个阶段进行。计划造林5.34亿亩,预计2050年正式完成。

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大致对应中国沙尘暴带(向右滑动,三北防护林工程大致范围)▼

植物的根部可以固定土壤和砾石,可以减少沙源。成林后还可以减缓北风,过滤风沙,减少沙尘暴的强度和频率。

如今,三北防护林建设已初见成效。沙尘已显着减弱,并通过更密集和更厚的防护林带过滤。近年来,北京沙尘暴的天数确实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。情况。从 1960 年代平均 5.3 天和 6.6 小时,到 1980 年代平均 0.9 天 0.72 小时和 5 年。在 2010 年代改为年平均 0.1 天。不仅在北京,在全国范围内,沙尘天气的次数也下降到2011-2019年,年均11.4次。

当然,建设防护林并不意味着大面积植树。北方荒漠化最严重的其实是过去的草原,草原生态和荒漠生态相当脆弱。除了植树,如何逐步恢复沙化草原才是根本原因(图:图虫创意)▼

避风林确实能有效抵御沙尘暴,但不能防沙尘暴。由于沙尘中的沙子高度通常只有40厘米,地表植被可以起到很好的阻挡和过滤作用。但是,轻尘可以被上升气流刮得很高,甚至可以进入离地5000米左右的平流层,而植被在这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。

秋冬的西伯利亚高压不会消失,大风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也不会消失。要想彻底解决沙尘天气,只能解决沙尘暴的源头,但这也是不现实的。

治沙源是根本,但也是最难的(科尔沁塔米奇干沙漠,孝庄太后很伤心)(图:-地虫创意)▼

防风林和固沙需要成本和自然条件。植树造林可使年降雨量490毫米的塞罕坝变成森林;逐步将沙化草原恢复为绿地。但是对于面积太大、离海太远、蒸发量大的地区,种植后植物能否存活是个问题。

除了农业发展,农业之外往往缺水(西辽河流域,地图:地图)▼

经过重视环境保护和多年环境治理,西北地区年降雨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。但增幅很小,平均每十年增加0.11 mm。部分地区降水甚至呈小幅下降趋势。西北地区的防风防沙工作仍不轻松。

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量尚可支撑相当规模的草原。西部广阔的沙漠与蒙古的戈壁省融为一体横扫沙漠,只能遏制其扩张▼

更尴尬的问题是,最重要的沙源在蒙古。显然,中国不能直接将三北防护林扩展到其他国家,只能依靠国际合作。戈壁沙漠的环境自古以来就很恶劣,改造起来可能代价不菲。巨大且不可预测。

所以未来北京的沙尘暴可能会成为历史,但吹沙飘沙的天气不太可能消失。不如以不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自然现象,想一想尘土飞到5000米以上的荒野、农田和城市,最后降落在海里,成为浮游生物饕餮的养分,最终滋养整个海洋与食物链,沙子和沙子。尘埃也变得浪漫了吗?

毕竟,沙尘暴也是东亚气象系统的一部分。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形成都得益于此。需要解决问题,适应环境(图片:NASA)▼

返回
不喜欢

重复

标题党

低俗

内容质量差

相关攻略 +